【道德经】解

  【译者的话】三千年以前,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在脱离尘世前,交给人们一张捕鱼的网,期望后人能够用这张网来捕鱼。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网,在研究网,而忽视了网的作用。译解【道德经】的目的,仍然是希望把这张网介绍给大家去捕鱼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研究一张网。

一 道篇


(一)道可道非常道

  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
  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。
  故,常无欲以观其妙;常有欲以观其徼。
  此俩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【译文】

  可以用语言定义的道,就不是真正的、永恒的大道。因为道包含了宇宙万机。用语言来定义事物也不能长久,因为事物本身的状态在不断变化。

  天地之始,宇宙为无限多维的均匀体,无法观其形,因而称之为“无”;后因向不同方向极化,从而产生分别,产生了万物。我们把这种分别称为“有”。可见“有”是万物之母。

  因而处在“无”的角度去观察世界,就能看到万事万物间变化的微妙;处在“有”的角度去观察世界,就能看到万事万物的差别。

  “无”和“有”是对立的统一,同出于一体。一个是道的本体,一个是道的作用,同出于道,只是名称不同。俩者这种生化关系称为“玄”,玄之又玄,不断繁演,这就是万事万物变化之微妙,宇宙万物创造之本原。


(二)天下皆知美之为美

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低相顷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
【译文】

  天下都知道美,是因为有丑恶,天下都知道有善是因为有不善。因而“有”和“无”,“难”和“易”,“长”和“短”,“高”和“低”,“音”和“声”,“前”和“后”都是相对产生的。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,实行不言的教导。任万物兴作而不加主宰;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;作育万物而不恃己能;功业成就而不自居。正因为不居功,所以有千秋功业,万古传芳。


(三)不尚贤

  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“圣人”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为“无为”,则无不治。

【译文】

  不标榜贤名,可以使人民不起争心。不珍贵难得之物,可以不使人民起盗心。不显现名利的可贪,可以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惑乱。所以圣人为政,要净化人们的思想,满足人们的安饱,减损人们的心志,增强人民的体魄。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,没有争抢的意识,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。这样顺其自然,无私无我的治理,国家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。


(四)道冲而用之或不盈

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。渊兮似万物之宗。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,湛兮似或存。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

【译文】

  道体冲和,它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,又不盈满。它渊远流长,是万物的根本。它可以挫平一切坚锐的东西,调解一切纠纷,和谐一切光泽,融合一切物质,深遂而似存似亡。我不知道它从何而来,似乎有有形物体产生之前它就存在了。


(五)天地不仁

  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
  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
  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

【译文】

  天地是大公无私的,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,把万物看作草扎的狗,无恩无怨。圣人对待百姓亦是如此。

  天地之间,就好像风箱一样,中间虽然是空的,但正因为如此,才能生化万物。

  多所作为,多设措施,多立条文都是鼓噪一时,表面上轰轰烈烈,实际上埋伏下无限的危机。远不如抱中守一、清静无为来的好。


(六)谷神不死

  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

【译文】

  谷神,无的总代表,以谷形容它的深遂,以神代表它的作用。它无形无影,无逆无违,处卑不动,守静不衰,因其永恒,固而不死。同时由于它自身的运化,产生了天地万物,所以又称它为“玄牝”,玄牝—玄之母也。由于天地是由玄之又玄的机制运化来的,因此玄牝又是天地之根。它无形地存在着,永存不绝…。而它的作用,无穷无尽,用之不尽。


(七)天长地久

  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

【译文】

  天地所以能够长久,乃是因为它的一切运作都不是为了自己,所以能长久。


(八)上善若水

  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

  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
【译文】

  有道德的人就像“水”一样,水有三种特性,第一是能够滋长万物,第二是本性柔软,顺自然而不争,第三是蓄居流注在人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处。这些性格最类似于道的特点。

  水处于卑下的地位,有德的人为人谦下。水渊深达,有德的人虚怀若谷。水施万物,有德的人博施而不望报。水质清明,有德的人所言至诚。水因势利导,顺流而下。有德的人善于利用客观规律,调动一切积极因素,把握时机,因而无往而不胜。这一切都是由于不争,因而也没有过失。


(九)持而盈之

  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;揣而锐之,不可长保。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;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。

  功遂,身退,天下之道。

【译文】

  持容器去盛水,太满了就要溢出来,因此要时刻而止。刀磨得太锋利,就容易折断。金玉满堂,不能永保。生活糜烂,自取灭亡。

  人在成功以後,要急流勇退,这才合于天下之道——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


(十)载盈魄抱一

  载盈魄抱一,能无离乎?
  专气致柔,能知婴儿乎?
  涤除玄览,能无疵乎?
  爱国治民,能无为乎?
  天目开阖,能无雌乎?
  明白四达,能无知乎?
  生之,畜之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

【译文】

  悟道难,守道更难。心中紧守着大道,使精神和形体合一,能永不分开吗?通过气功调整生理的本能,导致最柔和的心灵,能够永远像婴儿那样吗?摒除心智的作用,能永远没有瑕疵吗?爱国治民,能永远自然无为吗?感官与外边接触,能永远安静谨慎吗?智无不照、至明四达,能永远不用心机吗?

  生之,就是不阻塞它的生源,不塞其源则物自生,何功之有?因而要生而不有。畜之,就是不禁它的自性,不禁其性则物自济,何为之恃?因而要为而不恃。物自生足,非吾宰成,有德而不知其主,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玄德。


(十一)三十辐

  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
  延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
  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
  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

【译文】

  世人只知道“有”的作用,而不知道“无”的作用。

  三十根车辐尽管彼此不相连接,却可以形成车毂,而有车。

  一扇门窗,也是利用了“有”与“无”的转换而起到了保暖和通风的作用。

  一间房屋,因为里面空无,因而产生了居住作用。

  由此可见,“有”之所以能给人们带来便利,是由于无的配合产生的作用。


(十二)五色令人目盲

  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。

  故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取彼取此。

【译文】

  人的需要有限,而人的欲望无限。
  过多的追求色彩的享受,必然导致视力的迟钝。
  过分的追求声音的享受,必然导致听觉的不灵。
  过分的追求味道的享受,必然导致味觉的丧失。
  过分的纵情的玩弄涉猎,必然弄得心神不宁,神不守舍。
  过分的追求金钱、珠宝,必然导致行伤德坏,身败名裂。
  故圣人只求温饱,而不求感官的享受;宁取质朴宁静,不求奢侈浮华。


(十三)宠辱若惊

  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
  何谓宠辱若惊?宠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为宠辱若惊。
  何谓贵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,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?
  故贵以身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。爱以身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。

【译文】

  世人得失名利的心太重,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曲辱都身惊害怕,为甚麽呢?因为在世人心目中,荣宠就觉得高贵,因而怕失去荣宠。屈辱是低下的,受到屈辱就感到丢人,所以害怕受屈辱。我们之所以有大的祸患,那是因为我们常想到“自己”的关系。假设我们忘掉“自己”那么还有什么祸患呢。所以,如果有一个人愿意牺牲自己为天下人服务,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。


(十四)视而不见

  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,搏之不得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佶,故混而为一。其上不皎,其下不昧,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持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

【译文】

  不能用眼睛看到它,叫做“夷”;不能用耳朵听到它,叫做“希”;不能用手摸到它,叫做“微”。因为我们的眼、耳、身无法感觉它,因而也无法描述它的形象,茫茫然,混然一体。它既不明亮又不昏暗,渺茫得难以形容。欲说其无,万物由它而形成;欲说其有,又不见其形。因此只能说它有‘没有形状的形状’,‘没有物体的形象’,并把它定义为“惚恍”。迎着它,看不到它的头;跟着它看不到它的尾。然而,如果能够把握住这恒古之道,就可以驾御现在的一切。就能了解到原始的情况,既道的规律。


(十五)古之善为士者

  古之善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。豫焉若冬涉川,犹兮若畏四邻,俨兮其若容,涣兮若冰之将释,敦兮其若朴,旷兮其若谷,混兮其若浊。孰能浊以静之徐清?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?保此道者不欲盈,夫唯不盈,故能蔽不新成。

【译文】

  古时候得道的人,幽微、精妙、玄奥、通达,他的精神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。因为难以了解,因此只能勉强的把他描述一下。他立身行事,犹豫小心,就如同冬天涉河一样,不敢贸然下水似的;他谨戒惧,就好象怕四邻窥伺一般;他为人处事庄重恭敬、彬彬有礼;他修道进德、除情去欲,如同春雪溶化一样;他的本质敦厚朴实,就像没有雕琢的素材;他的胸怀宽广、态度谦下,就像渊深的山谷;他的表现浑噩愚昧、不露锋芒,就像混浊的大水一样。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,慢慢的澄清自己哪?谁又能在安静中求变,来慢慢的发展自己哪?能够把握这个道理的人是不会自满的,正因为他不自满,所以能去旧更新,心灵中永远保持着清明活泼。


(十六)致虚极

  致虚极,守静笃。
  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
  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
  归根曰静,是为复命。
  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
  不知常,妄作凶。
  知常容,容乃公,
  公乃全,全乃天。
  天乃道,道乃久。
  没身不殆。

【译文】

  人的心本是虚明的、宁静的。但往往为私欲所蒙蔽,因而观物不得其正,行事则失常。所以我们要尽力使心回到虚明、宁静的状态。这样就能看清万物蓬勃生长,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。万物纷纷芸芸,各自回到它的根本。归根叫做静,静则复命,即恢复到不生不灭的状态,保持在常态,因而又叫常。了解“常”的道理叫做“明”。不了解“常”的道理而轻举妄动就会有祸害。了解“常”的人是无所不包,能坦然大公,就能做到公正,就能合乎自然,就能合于道。因而就能常久不殆。


(十七)太上,不知有之

  太上,不知有之。
  其次,亲而誉之。
  其次,畏之。
  其次,侮之。
  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
  悠兮其贵言。功成事遂,百姓皆谓:“我自然”

【译文】

  国君治理国家,可分为四等。最上等的国君,推行无言的教化。使人民各顺其性,各安其生。君不扰民,以至老百姓不知谁是国君。次一等的国君,以德教感化人民,用仁义教育人民。使老百姓觉得国君亲切,赞美他,感激他。第三等的国君用政教治理人民,用刑法威吓人民。人民恐惧他。第四等的国君用权术愚弄人民,用诡计欺骗人民。人民憎恶他。信不足,则有不信,政府失信于民。最好的政治是无为而治,人民各顺其性,各安其生。功成事遂,百姓浑然不觉,都说“这是我们自然如此的啊。”


(十八)大道废,有仁义

  大道废,有仁义。智慧出,有大伪。
  六亲不和有孝慈。国家昏乱有忠臣。

【译文】

  上古的时候,人民诚实,不识不知,根本没有虚伪。中古的时候,民情日凿,于是统治者就想用他的“智慧”创造制度法令来治理人民,而人们就开始用“智慧”去逃避它,于是虚伪狡诈也随之产生。家族中如能推诚相与,和睦相处,根本用不着孝和慈,等到六亲失和,孝慈才会产生。国家清明的时候,臣子们各尽其职,没有所谓的忠臣。国家昏乱以後,臣子不能负责尽职,忠臣才随之产生。


(十九)绝圣弃智

  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;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此三者,以为文不足,故令有所属,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

【译文】

  真正的圣人放弃束缚人们的巧智,使人民受益百倍;真正的仁慈者放弃礼义,使人民回到原始的孝慈时代;放弃巧利,盗贼不起。由于篇幅,在此只举三例。而其要阐述的问题是希望人们能素朴,寡欲。


(二十)绝学无忧

  绝学无忧,唯之以阿,相去几何?善之与恶,相去若何?
  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
  荒兮其未央哉!
  众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。
  我独泊兮其未兆,如婴儿之未孩,儡儡兮若无所归。
  众人皆有馀,而我独若遗。我愚人之心也哉!沌沌兮。
  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
  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
  澹兮其若海,蓼兮若无止。
  众人皆有以,而我独顽似鄙。
  我独异于人,而贵食母。

【译文】

  绝弃令人烦恼的死知识,作自己想作的事,有何不好?善与恶又有什么差别?如果只把知识当做登向士途的台阶,那么读书就变成与个人荣辱紧密相关,那么读书确实令人生畏,也确实不可不畏。大道与世俗相差太远了!大道是这样宽广,而人们却熙熙攘攘的挤在一条仕途的小路上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。只有我恬淡无动于衷,好像一个失落的婴儿,若无所宅。众人都有怀有志,盈溢胸心的样子。而我却是廓然无为无欲,若有所失的样子。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!心中沌沌然然。世人都光耀自炫,而我却昏昏昧昧。世人都精明机巧,而我却无所识别的样子。一边静的像海似的,另一面却像不止的飙风。别人都好像很有作为,唯我不求上进。我同世人不同,追求道的生活。


(二十一)孔德之容

  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。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以阅众甫。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?以此。

【译文】

  “孔”在这里代表空,先以空为修道的法门(即:德)开始入手,然后才能顺遂从道。有道之人的一言一行都以道为标准。道在运作中造物,它似有似无,似实似虚,变化万千。在惚兮恍兮中,有象呈现;又在恍兮惚兮中,有可见物质产生。在窈兮冥兮中,有精微物体结晶;而且越来越真实,在它里面包含了宇宙中的一切信息。带从古到今,这些信息一直被保留下来,以供人了解宇宙的一切。我何以能知道这一切?就是靠者这个“道”。


(二十二)曲则全

  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,敝则新,少则得,多则惑。故圣人抱一,为天下式。不自见则明,不自是故彰,不自伐故有功,不自矜故长。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与之争。古之所谓曲则全者,岂虚言哉!诚全而归之。

【译文】

  委曲可以保全,屈反而能伸展,低洼得以充盈,敝旧才能生新,少取才能多得。贪多反而迷惑。所以圣人守道,为天下人树立了好的典范。不自我表扬,反而显明;不自以为是,反而彰显;不自己夸耀,反而见功;不自我矜持,反而长久。

  正因不与人争,所以天下没有人跟他争,因此古人所谓“委曲可以保全”绝不是虚言。诚全使众人归之。


(二十三)飘风不终朝

  希言自然。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孰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于人乎!故从事于道者,道者同于道,德者同于德,失者同于失。同于道者,道亦乐得之;同于德者,德亦乐得之;同于失者,失亦乐得之。信不足,焉有不信焉。

【译文】

  自然之言,淡而无味,视不足见,听不足闻。飙风刮不了一个早晨,暴雨下不了一整天,是谁主宰这一切呢?是天地。天地都不能长久,更何况人哪!所以从事于道方面修练的人,就能溶于道;从事于德方面修练的人,就能溶于德;失去道德方面修练的人,就要被道德弃之。从事于道方面修练的人,就能得到道的支持;从事于德方面修练的人,就能得到德的支持;失去道德方面修练的人,就要受到道德的惩罚。只有人们真正从内心里接受大自然,才能真正了解它,应用它。为政者诚信不足,人民自然就不相信他。


(二十四)企者不立

  企者不立,跨者不行,自见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,自伐者无功,自矜者不长。
曰余食赘行。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不处。

【译文】

  抬着脚尖想要提高自己,反而站立不稳;俩步并作一步的走,反而走不快;只凭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;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反而判不清是非;自我夸耀的反而没有功劳;自大自满的反而不能长久。

  这些行为都是多余、累赘不堪的东西,就如同剩饭、赘瘤,不仅无益,反而有害。万物都厌恶它,所以修道人一定要避它。


(二十五)道法自然

  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。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。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返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
【译文】

 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,在天地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。无声无形,独立而又永恒,永无止境地运行着,它可以说是天地万物的根本。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,所以把它叫做“道”。强勉地描述它是“大”。它周行无所不至,故曰“逝”;周而无所不穷极,不偏于一个方向,故曰“远”;其体独立,不随于所适,寂寥虚无,保持本性,故曰“返”。所以说: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也大,宇宙间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。人以地为法则,地以天为法则,天以道为法则,道以自然为法则。


(二十六)重为轻根

  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。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。奈何万乘之主,而以身轻天下?轻则失本,躁则失君。

【译文】

  稳重可以主轻浮,因此它是根;宁静可以统帅急躁,因此它是君。所以圣人的行为终日以重为本。虽然有华丽的物质享受,却能泰然处之,不受它的左右。一个万乘之君怎么可以以轻浮急躁的态度去治理国家呢?轻浮就失去了根本,急躁就失去了控制。


(二十七)善行无辙迹

  善行无辙迹,善言无瑕谪,善数不用筹策,善闭无楗而不可开,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。是以圣人常善救人,故无弃人;常善救物,故无弃物,是谓袭明。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师;不善人者,善人之资。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,虽智大迷。是谓要妙。

【译文】

  善于行走的人,不留痕迹;善于说话的人,不会让别人指谪;善于计算的人,不用筹码;善管门户的人,即使不用栓梢,盗贼也不敢进门;善结绳的人,即使不用绳也能把人束缚住。因此,圣人常常善于救人,因而众所归之,社会上也没有被遗弃的人;常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,所以没有被废弃的东西。能做到这一些,真可以说是得到道的精微高明了。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;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镜。如果不善于向别人学习,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,那么就是自以为聪明,实际上是大糊涂。这个道理真是奥秘啊!


(二十八)知其雄守其雌

  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溪。为天下溪,常道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
  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为天下式,常德不忒,复归于无极。
  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复归于朴。
  朴散则为器,圣人用之则为官长。故大智不割。

【译文】

  知道雄强的好处,而宁可处在雌伏软弱的地位,这种品德如同天下的溪涧,众流就会自然汇注于溪。做为天下的溪涧,常道就不会离失,如同婴儿不用智,而合自然之智,故复归于婴儿。

  知道光明的好处,而宁可处在黑暗俭朴的地位,这种品德如同天下的法式,众人就不会产生嫉妒。做为天下的法式,常德就不会有差错,因无人于之争,而获得广大无穷的天地,故复归于无极。

  知道荣耀的好处,而宁可处在忍辱负重的地位,这种品德如同天下的山谷,可包容天下一切事。做为天下的山谷,常道就就会充足,这样就会灭一切分别心,回到朴实无华的真朴状态,故复归于朴。


(二十九)将欲取天下而为之

 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,吾见其不得已。天下神器,不可为也。为者败之,持着失之。故物或行或随,或嘘或吹,或强或赢,或挫或隳。是以圣人去甚,去奢,去泰。

【译文】

  想要把持、干扰天地的运行,我知道那是办不到的。天下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,不可把持、打扰它,只能按其规律,调整它、应用它。强力而为的人必定败乱天下;强力把持的人必定失去天下。人和事物总是逆顺反覆,或主动或被动;或温暖或酷寒;或强盛或衰亡;或胜利或失败。因此圣人治理天下,顺人情、依事物,按照自然规律去掉一切极端、过分的措施,去奢返朴。


(三十)以道佐人主者

  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,其事好还。师之所处,荆棘生焉。大军之后,必有凶年。善有果而已,不敢以取强。果而勿矜,果而勿骄,果而不得已,果而勿强。
  物壮则老,是谓不道,不道早已。

【译文】

  用道辅佐君主的人,不用兵力逞强于天下。因为用兵服人,很容易引起报复。军队所到之处,荆棘就长满了;打仗之后,必是灾荒年。善于用兵的人,只求用兵达到目的就算了,不敢用兵来逞强。达到目的绝不能自高自大,达到目的绝不能自骄自傲,达到目的那是不得已,达到目的绝不能再逞强。

  凡是气势盛壮时,衰退就要开始。争胜逞强不合于道,不合于道就会提前消亡。


(三十一)夫佳兵者

  夫佳兵者,不祥之器。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不处。君子居则贵左,用兵者贵右。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。恬淡为上,胜而不美。而美之者,是乐杀人。夫乐杀人者,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。吉事尚左,凶事尚右;偏将军居左,上将军居右,言以丧礼处之。杀人之众,以哀悲泣之。战胜,以哀礼处之。

【译文】

  锐利的武器,是不祥的东西,大家都厌恶它。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。君子平时以左面为贵,用兵时以右面为贵。兵器是不祥的东西,不是君子使用的东西。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使用。最好要淡然处之,胜利也不要得意,如果得意就是喜欢杀人,就不能在天下成功。吉祥的事情以左面为上,凶丧的事情以右为上。偏将军作战时在左面,上将军作战时在右面,就是把战争当做丧事来看。杀人多了要以悲哀的心情去悼念它们,即使打了胜仗,也要以丧事来处理。


(三十二)道常无名

  道常无名,朴虽小,天下莫能臣也。
  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宾。
  天地相合以将甘露,民莫之令而自均。
  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将知止。知止可以不殆。
  譬道之在天下,犹川谷之于江海。

【译文】

  道永远是无名朴实的,它虽然隐微,但天下却无人能指使它。

  侯王如能抱守住它,万物都会自动归服。

  天地的阴阳二气相合,则甘露不求而降,无须人们去控制它,它自然会很均匀。

  道创造了万物,为了分别而有了名,但千万不能被名的表象所迷惑。要透过万物的表象看到它们原本一体,只有这样才能看到事物的永恒和不灭。

  道为天下所依归,如百川归于江海。


(三十三)知人者智

  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
  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
  知足者富,强行者有志。
  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寿。

【译文】

  能够了解别人的人,只能算聪颖;看到自己本性的人,才能算明慧。

  能够战胜别人的人,只能算有力;能够战胜自己的人,才能算坚强。

  能够知足而淡泊财物的人最富有;能够自强不息的人,才能算有志。

  能够不失大道和自然的人能长久;能够死而不亡的人,才能算有寿。


(三十四)大道泛兮

  大道泛兮,其可左右。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,功成而不名有,衣养万物而不为主。常无欲,可名于小;万物归焉而不为主,可名为大。以其终不自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

【译文】

  大道宽广,无所不至,给万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的空间。万物依靠它生长,而不用对它辞谢;有功而不图名;虽衣养万物,而不去主宰它们。因而万物因其而生,却不知这位真正的母亲。道永远处于无欲的状态,甘当无名英雄,在图名图利方面它可以说是少之又少。然而万物要依它生存,因而在贡献方面可以说是大之又大。这都是因为它不自以为大,因而成其大。


(三十五)持大象天下往

  持大象,天下往。往而不害,安平泰。
  乐与饵,过客止。
  道之出口,淡乎其无味,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,用之不足即。

【译文】

  持守大道,天下人都来归往,并且互不侵犯,大家都和平安康。音乐和美食能使行客留步。道却淡而无味,看不见,也听不到,但却使用不完。


(三十六)将欲歙之

  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;
  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;
  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;
  将欲夺之,必固与之。
  是谓微明。柔弱胜刚强。
  鱼不可脱于渊,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。

【译文】

  要想收缩他,必先满足他扩张的欲望。要想削弱他,必先强固他。要想废除他,必先荣耀他。要想得到,必先给予。这就是“微明”,即顺着他的性子,满足他扩张的要求,使他被无止的欲望所吞食,令他自取灭亡。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。鱼不能离开渊,离开渊必死。权谋、刑法、酷吏都是国家凶器,不能施加于人民。否则统治者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,就如同鱼离开水一样,不能常存。


(三十七)道常无为

  道常无为,而无不为。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。无名之朴,夫亦将无欲。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定。

【译文】

  道是永恒的,并处处表现出无为。如果王侯能遵守这一自然规律,万物都能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运化。运化的动力来自于欲望,因而要用无名的质朴去调整,使其欲望逐渐减少,最后达到无欲。如果万物都能没有贪婪的欲望,天下就能太平,就能处于永恒的状态—静,从而达到自定。

_