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道德经】解

二 德篇


(三十八)上德不德

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,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。
 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,下德无为而有以为。
 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,上义为之而有以为。
 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

  故失“道”而后“德”,失“德”而后“仁”,失“仁”而后“义”,失“义”而后“礼”。

  失“礼”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。前识者,“道”之华,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,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故去彼取此。

【译文】

  上德的人不自以为“德”,所以有德。下德的人有心施德,所以无德。上仁的人有所作为,却出于无意。上义的人有所作为,且出于有意。上礼的人有所作为,若得不到回报,于是就伸出手臂来使人强从之。所以失去了"道"后是“德”,失去了“德”后是“仁”,失去了“仁”后是“义”,失去了“义”后是“礼”。当社会需要“礼”维系时,虚伪巧诈也就产生,祸乱也就跟着来了。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,实在是愚昧的根源。因此大丈夫应守质朴的大道,不要虚伪的智巧,舍弃礼的浮华,取用道的厚实。


(三十九)昔之得一者

  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。其致之。天无以清将恐裂,地无以宁将恐废,神无以灵将恐歇,谷无以盈将恐竭,万物无以生将恐灭,侯王无以贞将恐蹶。故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。是以侯王自称孤、寡、不谷,此非以贱为本邪?非乎?至誉无誉。不欲璎璎如玉,珞珞如石。

【译文】

  “昔”代表原始,“一”代表起始数,代表一物之生,一物之主。原始时期,万物皆各得其一而成。得到清而成天,得到宁而成地,得到灵而成神,得到盈而成谷,得到生而成万物,得到高贵而成侯王。万事万物各得其所。天失去清就不成为天,就要崩裂;地失去宁就不成为地,就要覆灭;神失去灵就不成为神,就要呆滞;谷失去盈就不成为谷,就要枯竭;万物失去生,万物就要绝灭;侯王失去高贵就不成为侯王。贵以贱作为根本,高以下作为基础。因此侯王自称“孤”、“寡”、“不谷”,以示谦下,这不就是以贱作为根本实例吗?不是吗?世上最好的荣誉是无誉,这样也不会有诽谤。不要像玉石那样璀璨明亮让人重视,而要像石头那样暗淡无光,为人忽视。


(四十)反者道之动

  反者道之动;弱者道之用。
  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

【译文】

  对立统一是道运转的动力,柔软同通是道的作用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


(四十一)上士闻道勤而行之

  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,不笑不足以为道。故建言有之:“明道若昧,进道若退,夷道若累。上德若谷,大白若辱,广德若不足,建德若偷,质德若渝。大方无隅,大器晚成,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,道隐无名。”夫唯道,善贷且成。

【译文】

  上士听见道立即身体力行;中士听见道将信将疑;下士听见道哈哈大笑,其实正因为下士的哈哈大笑才显出道的高深。所以古人提出:“明白道的人好象很愚昧,进修道的人好象在退步,平坦的生活道路好象那样坎坷。上德的人,虚怀若谷,持白守黑,广德不盈,不立不施,不矜其真。最大的方正没有边角,最大的容器没有形状,最大的声音听不见,最大的形象看不见,大道隐微而无名。”只有道善于创造万物,并使万物生长。


(四十二)道生一

  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

【译文】

  道生其一时,必生其三:“有”,“无”,“有无”(也可以说“阳”、“阴”、“气”),这三种基本元素同时产生。万物是由这三种基本元素演化出来的。万物“离开”不可见域“无”,“穿过”界面“有无”,而“进入”可见域“有”,“有无”作为两个域信息连接的钮带。(注:“有无”又称为“玄”)


(四十三)天下之至柔

  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,无有入无间,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。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

  人之所恶,唯孤寡不谷,而王公以为称。故物或损之而益,或益之而损。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。强梁不得其死,吾当以为教父。

【译文】

  天下最柔的东西能驾御天下最硬的东西,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。我因此知道无为的好处。不言的教育,无为的收益,天下少有人知。

  人所厌恶的是“孤”、“寡”、“不谷”,而王公用它们以自谦。所以世上的事情很不定,有时会因受害而获益,有时虽受益却埋下了祸的种子。别人强行施教的东西,我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教给学生。


(四十四)名与身孰亲

  名与身孰亲?身与货孰多?得与亡孰病?是故甚爱则大费;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

【译文】

  名利与生命相比那一样更亲?生命与货利相比那一样更贵重?得到与丧失相比那一样更有害?过分的追爱要付出重大的消耗,收藏越多损失越大。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,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,就可以长久。


(四十五)大成若缺

  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
  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
  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。
  大辩若讷,静胜躁,寒胜热,清静为天下正。

【译文】

  最圆满的,似有缺陷,但它用而不坏;最充盈的,似是空虚,但它用而不竭;最正直的,似有弯曲;最灵巧的,似是笨拙;最善辩的,似口讷。清静胜躁动,寒凉克酷热,清静为天下之本。


(四十六)天下有道

  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。天下无道,戎马生于郊。祸莫大于不知足;咎莫大于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

【译文】

  天下有道时,战马用来种田。天下无道时,戎马生于杀场。祸莫大于不知足;罪莫大于欲得。因此知足的人感到满足,而且永远感到满足。


(四十七)不出户知天下事

  不出户,知天下事;不窥牖,见天道。其出弥远,其之弥少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名,不为而成。

【译文】

  万事万物的原理,并不在远不可及的地方,它就在我们的心里。若能够自观反省,除私去欲,不出门也能知道天下事;不望窗也能明白天下的法则。走得越远知道得越少。所有圣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,不用见能知其来龙去脉,不强为而事情顺势而成。


(四十八)为学日益

  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无为。无为而无所不为。

【译文】

  求学能使知识一天一天的增长,而求道要将偏见、情欲一点一点的损掉,以至损到“无为”的境地,此乃万物之本之地,与万物相连,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,因而无所不为。前者由于“知”为“矢”射向“口”,因而是定向的,是“有”的增加,是单向性的,不是总体性的,是表面的增长,因而实际上是雕虫小技。而后者是整体性的结合,因而是大智慧。


(四十九)圣人无常心

  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德善。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吾亦信之,德信。圣人在天下歙歙焉,为天下浑其心,百姓皆注其目,圣人皆孩之。

【译文】

  圣人没有成见,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。善良的人,我善待他,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,人人向善。守信的人,我善待他,不守信的人我也善待他,人人守信。圣人在位,收敛隔热的意欲,使人心思归纯朴,百姓都凝视静听,如痴如呆,圣人把他们当成婴儿一样保护。


(五十)出生入死

  出生入死,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。人之生,动之死地,亦十有三。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厚。盖闻善摄生者,陆行不遇兕虎,入军不被甲兵,兕无所投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。夫何故?以其无死地。

【译文】

  出生地,入死地。人出生后,长寿者占十分之三;短命夭折者占十分之三;本可长寿而自己跳入死地的又占十分之三。什么原因?因为奉养太厚,享受太多。听说善于养身的人,行于深山不会遇到犀牛虎豹的袭击,打仗时不披挂兵甲。犀牛不愿用其角,虎豹不忍用其爪,敌兵无法向他下刀。为什么呢?因为没有死地。


(五十一)道生之

  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。是以万物莫不尊“道”而贵“德”。道之尊德之贵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故道生之,德畜之;长之育之,亭之毒之,养之覆之。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。是谓玄德。

【译文】

  道创生了他,德哺育了他,物质使他成形,环境使他成长。万物由此而来,因此他们都尊敬道、珍贵德。而道的尊敬和德的珍贵又在于不加干涉,任万物自化自成。道创生了万物,德哺育万物,使万物生长作育,使万物成熟结果,使万物养息延续。创生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,兴作万物而不自恃己能,长养万物而不为主宰,这就是无上“道”。


(五十二)天下有始

  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。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;既知其子,复守其母,没身不殆。塞其兑,闭其门,终身不动。开其兑,济其事,终身不救。见小曰明,守柔曰强。用其光,复其明,无遗身殃;是为习常。

【译文】

  天地万物都有本始,是产生这一切的根源。知道这一根源,就能通过它了解天地和万物。又通过对万物的了解更加持守本源。堵塞情欲的孔道,关闭情欲的大门,终身无劳无扰,否则就要操劳一生。能观察细微的叫明,能持守柔弱的叫强,能使自身的智慧之光,照亮自己,则可使自己能避开灾难,终身受益,这就是为什么要习道的原因。


(五十三)使我介然有知

  使我介然有知,行于大道,唯施是畏。大道甚夷,而人好径。朝甚除,田甚芜,仓甚虚;服文彩,带利剑,厌饮食,财货有余;是谓盗夸。非道也哉!

【译文】

  若使我介然有知,行大道于天下,最担心我会不自觉的施为于天下。大道荡然平坦,仍有许多人弃之而走小径,行邪路。他们使朝纲非常混乱,使田地非常荒凉,使仓库非常空虚;而他们自己却穿锦服,配利剑,朱门酒肉臭的挥霍,并不断的搜刮民脂民膏。这些人是真正的强盗。这种行为完全背离了大道。


(五十四)善建者不拔

  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脱,子孙以祭祀不辍。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;修之于家,其德乃余;修之于乡,其德乃长;修之于邦,其德乃丰;修之于天下,其德乃普。故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邦观邦,以天下观天下。吾何以知天下然哉?以此。

【译文】

  善于建立的,不会被拔掉;善于抱持的不会被甩脱。建德抱道不仅可使自己享受福报,并可泽其子孙,世世不辍,祭祀不断。自己修道,他的德必归真;贯彻到全家,他的德必盈余;贯彻到一乡,他的德必伸长;贯彻到一国,他的德必丰硕;贯彻到天下,他的德必普传。只要修道就能象镜子一样反照。可以以我之身观察到别人,可以以我家身观察到别人家,可以以我乡观察到别的乡,可以以我国观察到别的国,可以以现在观察到过去和未来。我是怎么知道天下的呢?窍门就在这里。

 

(五十五)含德之厚比于赤子

 

  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。蜂趸虺蛇不蛰,猛兽不拒,攫鸟不搏。骨弱筋柔而握固,未知牝牡之和而全作,精之至也。终日号而不嗄,和之至也。知和曰常,知常曰明,益生曰祥,心使气曰强。物壮则老,谓之不道,不道早已。

【译文】

  含德深厚的人,就象天真无邪的婴儿。毒虫不蛰他,猛兽不伤他,凶鹰不搏击他。骨弱筋柔而能紧握着小手,不知道牝牡做爱之事但小生殖器却常勃起,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。终日号哭而不哑,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。能知道和顺至柔就能掌握永恒的常,知道永恒的道理就是明白,爱惜生命是真正的吉祥,以心意去使用身体之气就是逞强。物质一旦发展得过于强壮就要衰老,并离道越来越远,不合道就要早亡。


(五十六)知者不言

  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塞其兑,闭其门,挫其锐,解其分,和其光,同其尘,是谓玄同。故不可得而亲,不可得而疏;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害;不可得而贵,不可得而贱;故为天下贵。

【译文】

  智者知道大道的精妙,勤而行之,不敢多言;而不知者,却成天喋喋不休,自以为了解了一切。不露锋芒,消解纷争,含敛光芒,混同尘世,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。完全超越物外,淡泊无欲,既无法与他亲近也无法同他疏远,既无法使他得利也无法使他受害,既无法使他高贵也无法使他低贱。修道人达到这种境界,才是天下最了不起的。


(五十七)以正治国

  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吾何以知其然哉?依此。天下多忌讳,而民弥贫;朝多利器,国家滋昏;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;法令滋彰,盗贼多有。故圣人云:“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好静而民自正,我无事而民自富,我无欲而民自朴。”

【译文】

  要以正道治国,要以奇谋用兵,要以不扰民取天下。结论从何而来?请看下面的实事。天下忌讳越多,人民越贫穷;国家酷刑设立越多,国家越混乱;统治者的伎俩用得越多,天下越怪事白出;法令越森严,盗贼越多。所以圣人说:“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好静而民自正,我无事而民自富,我无欲而民自朴。”


(五十八)其政昏昏其民醇醇

  其政昏昏,其民醇醇;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祸兮福之所倚;福兮祸之所伏;孰知其极?其无正!正复为奇,善复为妖。人之迷,其日固久。是以圣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刿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。

【译文】

  统治者无为宽厚,人民就醇朴;统治者有为刁刻,人民就佼狯。祸中有福,福中藏祸,谁知道其中的究竟呢?正可以变邪,善可以变恶。人们迷惑而不知此理太久了。所以圣人方正而不割人,锐利而不伤人,直率而不放肆,光芒而不耀眼刺人。


(五十九)治人事天莫若蔷

  治人事天莫若蔷。夫唯蔷,是谓早服。早服谓之重积德。重积德,则无不克;无不克,则莫知其极;莫知其极,可以固国;有国之母,可以久长。是谓根深固柢,长生久视之道。

【译文】

  治理国家,保护自然应象农夫治田一样全其自然,只有这样才能尽早服从于道,只有早服从于道才能多积德,只有多积德才能无所不克,只有无所不克才能达到大道无穷,只有大道无穷才能达到安邦治国,只有以道为治国之本,立国之母国才能达到长治久安。这样的国家才是根深固柢,她根植于长生久视之道。


(六十)治大国若烹小鲜

  治大国,若烹小鲜。

  以道临天下,其鬼不神。

  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伤人。

  非其神不伤人,圣人亦不伤人。

  夫俩不相伤,故德交归焉。

【译文】

  治理国家如同煎小鱼一样,不能常常翻动,翻动多了小鱼就破碎了。用清静无为的方法治理天下,天神人鬼都能各安其位,所以鬼不会作崇伤人,因此不觉得有鬼。不只鬼不伤人,神也不会惩罚人类,因此不觉得有神。非但神不惩罚人类,圣人也不干预人们,因此人们不知有圣。万物互不侵犯,万物合道,交归于本原,因而天下太平。


(六十一)大国者下流

  大国者下流,天下之交,天下之牝,牝常以静胜动,以静为下。故大国以下小国,则取小国;小国以下大国,则取大国。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大国不过欲兼畜人,小国不过欲入事人。夫两者各得其欲,大者宜为下。

【译文】

  大国要向江海一样居于下流,为天下所归,自居天下雌柔的位置,雌柔常常以静战胜雄强,这是由于静处下的缘故。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,就可以会聚小国;小国对大国谦下,就可以见容于大国。这样,一个用谦下取得小国的依附,一个用谦下取得大国的包容。大国不过想令小国归附,小国不过想令大国包容,通过谦下可以各得其所,因此大者宜为下。


(六十二)道者万物之奥

  道者万物之奥,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。美言可以市尊,美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何弃之有?故立天子,置三公,虽有拱璧以先驷马,不如坐进此道。古之所以贵此道何也?不曰以求得,有罪以免邪,故为天下贵。

【译文】

  道是万物的蔽荫之所,善人的珍宝,把它作为立身行事的根本;不善的人也不能违背它,并以求用它保全自己。善人修道,言语可以获得人们的尊重,行为可以令人效法。不善的人为何要舍弃它呢?立天子,置三公,双手拱抱璧玉,等驷马先行,以尊其位,不如坐进此道,以尊自然,以守自然。古人为何重道?因为只要遵循大道,则有求必应,有罪可免,所以它是天下最可贵的。


(六十三)为无为

  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大小多少,抱怨以德。图难于其易,为大于其细。天下难事必作于易,天下难事必作于细。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夫轻诺必寡信,多易必多难,是以圣人犹难之。故终无难矣。

【译文】

  以无为为居,以无言为教,以恬淡为味。事不论大小多少,要始终抱着抱怨以德的态度来处理。处理难事要从简单的地方入手,处理大事要从细微的地方做起。因此,圣人永远不自吹做大事,从不好高骛远,然而却能建立伟业。轻许诺言必然失信。想得越容易,遇到底困难也越多,圣人总多想困难和问题并很周到地考虑了解决问题的方法,因而反到不难。


(六十四)其安易持

  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。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。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抱合之木生于毫末,九层之台起于累土,千里之行始于足下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故不败,无执故无失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,慎终如始则无败事。是以圣人欲不欲,不贵难得之货;学不学,复众之所过;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。

【译文】

  安定的局面容易持守,没有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;脆弱的东西容易分解,细微的东西容易散失。所以要在事情尚未萌芽的时候就预先处理,乱事在尚未形成的时候就要防御。合抱的大树是从嫩芽长成的,九层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累起来的,千里远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。逞强的必败,贪婪的必失。圣人无为不贪,因而不败不失。常常人们做一些事,眼看就要成功了,却在最后关头失败了,这是由于没有把握好最后。如果在最后的时候也能象开始时那样谨慎小心,就不会失败了。圣人所追求的是一般人所遗弃的,因而不收藏平常人所珍藏的珍宝玩物;圣人所学的是普通人认为不值得一学的东西,反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。他始终以辅佐万物适应自然为己任,从不敢妄为。


(六十五)古之善为道者

  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
  民以难治,以其智多。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;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。
  知此两者,亦稽式。常如稽式,是谓玄德。玄德深矣,远矣,与物反矣,然后乃至大顺。

【译文】

  善于用道治国的人,不是要人民智巧投机,而是要人民质朴敦厚。人民所以难治,是因为智巧诡诈太多。所以,以智治国是国家的灾难,不以智治国才是国家的幸福。了解了这两种治国方法的不同,而有所取舍就是一种法则。长久的记住并应用这一法则,可以称为玄妙无上的德,即“玄德”。玄德深远、不同常理,然而依循它却可以达到大顺。


(六十六)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

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之王。是以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;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,是以乐推而不厌。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
【译文】

  江海所以成能为百谷之王,是因为它善于居于低下处,因而能为百谷之王。要想成为人民的领袖,必须全心为全意人民服务;要想成为人民的表率,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;这样圣人虽居于上而人民不感繁重,虽处于前而人民不感伤害,因此乐于推戴他而不厌弃他。因为不与人争,因此天下都不会跟他争。


(六十七)吾有三宝

  天下皆曰我道大,似不肖。夫无唯大,故似不肖。若肖,久矣其细也夫。

  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慈故能勇,俭故能广,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。今舍慈且勇,舍俭且广,舍后且先。死矣!夫慈,以战则胜,以守则固,天将救之,以慈卫之。

【译文】

  人人都说我德高望重,其实不然。如果真是这样,就没有人会这样说了。我有三宝,持守保护着。一个是慈爱,一个是节俭,一个是不出人头地。慈爱,就能维护众生,所以产生勇气;节俭,就能蓄精积德,所以能推至广远;不出人头地就反而能得到爱戴,所以能成为众生的领袖。今天如果让我舍弃这三宝,则必死无疑。三宝中,以仁慈最重要。有了它,战则胜,守则固,天也将卫护他,并给他慈爱和温暖。


(六十八)善为士者不武

  善为士者不武,善战者不怒,善胜敌者不与,善用人者为之下。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,是谓配天古之极。

【译文】

  善统兵的不穷兵笃武,善打仗的不会被激怒,善克敌致胜的不与敌对峙,善用人的谦下。这就是所说的不争强斗气的道德,这就是所说的发挥人的积极性,这就是所说的遵循客观规律。


(六十九)吾不敢为主而为客

  用兵者言:“吾不敢为主而为客,不敢寸进而退尺。”是谓行无行,攘无臂,执无兵,扔无敌。祸莫大于轻敌,轻敌几丧吾宝。故抗兵相如,哀者胜矣。

【译文】

  兵书上说:“我不敢主动挑起战端,而只采取守势;我不敢冒进半寸,宁可后退一尺。”这就是说要以无阵之阵抗击,以无臂之臂夺取,以无兵之兵战斗,以无敌之心对敌。祸莫大于轻敌逞强,轻敌逞强就要丧失三宝。所以俩兵相对,仁慈者胜。


(七十)吾言甚易知

  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
  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
  言有宗,事有君。
  夫唯无知,是以不我知。
  知我者希,则我者贵。
 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。

【译文】

  我的言论很容易理解,也很容易做。但天下人都被私欲所蒙蔽,都被名利所迷惑,因而没有人能理解,没有人能做。我的言论都有本原,行动都有根据。但正因为人们不懂我的言论和行动,因而也就不能理解我。了解我的人很少,跟随我的人就更少了。圣人外面穿的是粗衣,但心里怀着美玉。


(七十一)知不知上

  知不知,上;不不知,病;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圣人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。

【译文】

  能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的,是最高明的,不知道却自以为是,是大毛病,圣人没有这个毛病,是因为圣人厌恶它。


(七十二)民不畏威

  民不畏威,则大威至。
  无狎其所居,无厌其所生。
  夫唯不厌,是以不厌。
  是以圣人自知,不自见;自爱,不自贵。故去彼取此。

【译文】

  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苛政暴行时,天下就要大乱了。所以统治者不要威胁人民的生存,不要压榨人民的生活。只有这样人民才不会厌弃他。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,不自持己见,知道自己位居万民之上,不求自我表现;但求自爱而不自显高贵。所以舍弃自见、自贵,才能获得自知、自爱。


(七十三)勇于敢则杀

  勇于敢则杀,勇于不敢则活。此两者,或利或害。天之所恶,孰知其故?是以圣人犹难之。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坦然而善谋。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

【译文】

  勇于表现刚强的易于送命,善于表现柔弱的反能生存。都是勇,但由于表现的方式不同,结果也不同。这是自然规律,又有谁知天意呢?圣人也难判断。自然规律是不争而取得胜利,不言而万物响应,不召而众生自来,坦然筹谋天下事。后自然广大无边、无所不包,没有一点漏失。


(七十四)民不畏死

  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!若民常畏死,而唯奇者,吾得持而杀之,孰敢?常有司杀者杀。夫代司杀者杀,是谓代大匠斫。夫代大匠斫者,希有不伤其手矣。

【译文】

  如果人民饱受苛刑暴政的逼迫,到了连死都不怕而起来反抗的时候,统治者又怎能用死来威胁他们呢?如果人民畏惧死,一有作坏事的人就把他抓起来杀掉,谁还敢胡作非为呢?天地间,冥冥中有专司杀伐的力量,无须人代劳。如果人代替天实施杀伐,就好象一个不会工艺的人代替木匠做工一样,很少有不伤到自己的。


(七十五)民之饥

  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,是以饥。

  民之难治,以其上之有为,是以难治。

  民之轻死,以其上求生之厚,是以轻死。

  夫唯无以生为者,是贤以贵生。

【译文】

  人民之所以饥饿,是因为统治者要的税赋太高,因此陷于饥饿。人民之所以难治,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,因此难以统治。人民之所以轻死,是因为统治者使人民无法生存,因此不怕犯死罪。因此统治者恬淡无为比强取豪夺要高明得多。


(七十六)人之生也柔弱

  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。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坚强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是以兵强则不胜,木强则兵。强大处下,柔弱处上。

【译文】

  人活着的时候,身体是柔软的,死后就会僵硬;草木生时是柔脆的,死后就要干枯。所以强硬于死是同类,柔弱于生是一家。用兵逞强必遭灭亡,树木粗壮必遭砍伐。凡强大反居下方,凡柔弱反居上方。


(七十七)天之道,其犹张弓与

  天之道,其犹张弓与!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;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孰能有余以奉天下?唯有道者。是以圣人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,其不欲见贤。

【译文】

  自然规律犹如射箭,弓位高了就往下压一压;弓位低了就往上抬一抬;它是用多余去补不足。人的规律就不是这样,它是榨不足去奉多余。什么人才能用多余去奉天下呢?只有有道者。因此圣人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,是不想在众人面前立贤名,以均天下。


(七十八)天下莫柔弱于水

  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是以圣人云:受国之垢,是为社稷主,受国不祥,是为天下王。正言若反。

【译文】

  世上水最弱,但无坚不摧,没有什么能胜过它、替代它。弱能胜强,柔必胜刚,天下没有不知道德,但都做不到。因此圣人说:“能承担全国屈辱的,才能称为一国之主,能够担当国家灾难的,才是一国之王。”真理听起来都不顺耳。


(七十九)和大怨

  和大怨,必有余怨;安可以为善?是以圣人执左契,而不责于人。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,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

【译文】

  重大的仇怨,纵使把它调解,也会有余怨留在心中,这怎能算是妥善的方法呢?所以圣人就象借贷人虽执有借据但只给予并不索要,有德的人也是如此。无德的人只索取并不给予,天道无私,只给有德的人。


(八十)小国寡民

  小国寡民,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远徙。虽有舟舆,无所承之;虽有甲兵,无所陈之;使人复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。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之老老死不相往来。

【译文】

  理想的国家是:国土很小,人民很少。没有冲突和纠纷,纵使拥有兵器也用不着。没有苛刑暴政,人民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迁移远方。虽有船只车辆,也没有机会乘坐。虽有盔甲也没有机会去展示。使人民回到结绳记事。人人恬淡寡欲,吃得虽是粗食,但觉得很甘美;穿得虽是破衣,但觉得很漂亮;住得虽是陋室,但觉得很安逸;风俗虽是俭朴,但觉得很快乐。与邻国之间彼此能听到对方的狗吠鸡叫,但人民从生到死都不相往来。


(八十一)信言不美

  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
  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,己愈有;既愈以人,己愈多。
  天之后道,利而不害。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

【译文】

  真实的话不好听,好听的话不真实。行为良善的人不狡辩,狡辩的人不良善。真正有学问的人,知道学无涯,因此处处虚心向别人请教。一知半解的人,以为什么都知道,到处卖弄自己。圣人没有私心,什么都无保留,他尽量帮助别人,自己反而充足。圣人顺天而行,只有贡献施与,不和人家争夺。